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131章頂級對決,司馬懿大戰陸遜

關燈
第131章 頂級對決,司馬懿大戰陸遜

因為要回信給諸葛亮,闡述自己對魏吳之戰看法,馬謖只挑逗了片刻,便棄了大巫師,執筆伏案,沈思起來。

由於原時空裏這一年魏吳兩國並沒有開戰,無從參考。馬謖只能從雙方各個統帥的人物性格中,

分析此戰的勝負。

孫權那一路自不必多說,孫十萬的名頭世人皆知,即使他擁有十萬之眾,東興大堤也大概率會被魏國拿下。

不過,孫權也無須慌張,即使魏國拿下東興大堤,也難以威脅到建業。

因為魏國水師太不給力了。

基於此,馬謖斷定,無論魏國東線主將是誰,

吳國的東線統帥孫權必敗。

中路也無需過多分析,雖然諸葛亮在信中沒有明言統帥為諸葛瑾,只說朱桓統兵五萬禦敵。但很顯然,朱桓是沒有資格獨自統兵五萬的,其主帥必然是駐守江夏的吳國大將軍諸葛瑾。

諸葛瑾為人處事格外謹慎,不求有功,但求不失。因此,他統軍進攻或許不太行,但防守城池是一把好手。

所以,這一路打成平局的概率相當之高。

如此一來,最關鍵的戰場就是西線,也就是江陵之戰,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對戰吳國上大將軍陸遜。

司馬懿50歲,陸續46歲。

兩個智謀超群、卻又都穩如老狗的老男人的對決。

誰勝誰負?

沒有人能預料。

不過,說到陸遜的官職,

就不得不提一提吳國的特殊情況。

今年四月(229年),

孫權在武昌登基稱帝,

考慮到陸遜的三大蓋世之功,所以在大將軍之上,又設立了上大將軍。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、右都護,諸葛瑾則被拜為大將軍、左都護,領豫州牧。

在孫權遷都建業後,陸遜作為上大將軍,協助太子孫登鎮守武昌;諸葛瑾統率朱桓等將駐守江夏。因此,擔任上大將軍的陸遜在地位上要高於擔任大將軍的諸葛瑾的。

一般來說,在這個時代,大將軍是武將之首。但東吳的官位很特殊,與蜀漢、曹魏存在一定的區別。

封什麽官,全憑孫權的腦洞。

腦洞有多大,官位就有多大。

甚至在東吳丞相顧雍病逝後(244年),陸遜還被孫權冊封為丞相(百官及文官之首)和荊州牧(地方大員),並兼任上大將軍(武將之首),真正在名義上和實際上都做到了出將入相兼坐鎮一方,位極人臣。

雖官位有些誇張,但陸遜是擔得起這三個官位的。

因為他的戰績太彪炳了。

如果在後世,

詢問普羅大眾三國時代最能打的統帥是誰?相信會有很多答案,或諸葛亮、或司馬懿、或曹操、或關羽、或其他。

但實際上,這個時代最能打的統帥是陸遜。

蜀漢上將軍關羽的全軍覆沒有他一半功勞、蜀漢皇帝劉備的全軍覆沒皆拜他所賜、魏國大將軍曹休十幾萬大軍慘敗也出自於他手。

這三位大將軍級別以上的主帥,也都在與他對戰後迅速離世,兩個被他活活氣死、一個當場被活捉,噶了腦袋。

陸遜此人,在後世名氣或許不怎麽響亮,但在這個時代,卻是魏蜀兩國將士都萬分忌憚、聞之色變的存在。

夷陵一戰,打的蜀漢此後四十多年不敢東顧;石亭一戰,殺到魏國膽寒,二十年不敢赴南(荊襄)。

陸遜為人謙遜,極能隱忍,統軍打仗要麽不打,要打就是雷霆萬鈞,一擊致命,直打到對方全軍覆沒為止。

這一點,從孫權給他封的官職上就能看得出來。

不過,超級能打的陸遜這次算是遇到了敵手,因為另一邊的司馬懿也不是善茬。

所以,兩人之間的對壘,是極難推測出結果的。

真要打起來,司馬懿贏的可能性不高。雙方大概率會是相互蹭一蹭,見潤就止。

思及此,馬謖提筆寫道:“以謖觀之:東線權敗、中線平手、西線陸遜或可小勝。”

“另吳國君臣皆奸滑,自守有餘,進取不足,此戰最多三月…。。”。寫到這裏,馬謖想了想,將這一段裁掉,只將前半段裝入信袋,叫來親兵,令其送往成都。

少說少錯。

免得到時候又被啪啪啪打臉。

萬一魏國打上頭了,與吳國來個不死不休……

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。

處在旁觀者角度一通分析後,馬謖深深地感受到了陸遜的強大。

此人堪稱大將軍殺手啊。

仲達,保重!

少頃,目視著信使快步離去,馬謖忽然心下一動,將自己代入到司馬懿的位置,盤衡起荊襄戰局。

假如他是司馬懿,該如何做才能擊敗陸遜?

只是,這念頭方起,馬謖就撇了撇嘴。收回念頭,嗤道:

“陸遜匹夫,自守之犬,不足為慮!”

“若我統兵,彈指間可滅此獠!”

………

十一月初,巢湖,東興大堤。

這幾天北風呼嘯,漫天飄雪,寒氣凜冽。

吳軍在大堤上安營紮寨,接連打退了魏軍數次猛攻。眼看一時無法攻下大堤,且魏兵也有些累了,而敵方主帥孫權的援兵又即將殺到,主帥滿寵決定暫歇,先填飽肚子再說。

於是令副將田豫,張穎等人在距離大堤不遠處的平地上擺下酒筵,飲酒作樂,就當是在這寒冷的鬼天氣裏暖暖身子了。

同時,滿寵暗中又命將士們劍不離身、刀不離手,一邊吃一邊大聲喧嘩,佯做出一副毫無戒備的姿態。

靜靜等候魚兒上鉤。

酒筵從中午吃到下午,酒足飯飽之後,很多魏軍士兵甚至倒在雪地裏熟睡起來。

這場景,令東興大堤守將胡遵氣得咬牙切齒,遂派人將魏軍眼下的狀況,報於二十裏外的孫權知曉。

此前,因對魏國在合肥修建新城一事不滿(新城比舊城更靠近東吳方向),孫權遂命人在東興修建大堤,以做回應。

此次合肥之戰爆發後,孫權早早就率軍趕到了地頭,本想趁滿寵出兵攻東興大堤時,提兵去取合肥新城,卻因新城遠水,二十餘日不敢下船,一直躲在二十裏外觀察戰場動靜。

今聞魏兵居然在吳軍眼皮底下開懷暢飲,喝到酩酊大醉,頓時心下狂喜。

機會來了!

吾必生擒滿寵矣!

思及此,孫權便催動三萬士兵上岸,由老將潘璋統領,在茫茫雪地上穿行,急速靠近魏軍。

猶記得,子曾在川上曰過:能夠把握住每一次稍縱即逝的戰機,便是為頂級統帥。

孫權認為自己是個頂級統帥。

岸上,吳軍快要接近魏兵大寨時,潘璋對左右將士說道:“敵人正在喝酒熟睡,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。立功領賞,就在今天!”

士兵們被他描述的美好前景所感染,紛紛高舉武器,願意拼死一戰。

潘璋又命士兵沿著堤防而行,悄悄接近魏軍。

正在喝酒或躺在地上的魏軍,遠遠看見吳軍輕手輕腳靠近,都暗暗覺得好笑,一部分人甚至忍不住哈哈大笑。

潘璋當即大手一揮,吳軍趁機沖殺過去,一時間殺聲震天。

誰知魏兵非但不亂,反而突然乍起,提著兵刃反沖殺過來,個個如猛虎下山,無人能擋。

戰局剎那之間反轉,主將潘璋當場就懵逼了。

吳兵旋即大亂,被魏軍砍死者、互相踐踏而死者,落水者,不計其數。

滿寵率眾一路追出去二十餘裏,俘獲士兵近萬,武器盔甲堆積如山。

見魏軍兵鋒如此之盛,孫權嚇得連忙將船遠遠離岸,也不敢再去增援東興大堤,連忙傳令大堤守將胡遵從水路快快撤退。

見狀,滿寵也不去追擊吳軍,遂遣一千步騎,輕輕松松拿下東興大堤,著人快馬將戰報傳往洛陽,報於魏帝曹叡知曉。

中線,江夏戰場。

魏軍主將是57歲的王淩,與55歲吳軍主將諸葛瑾相持於江北小城,已有月餘,期間魏兵數次猛不克,局勢暫時僵持下來。

兩個年近花甲、年齡相當、且看透世事的老將隔城相望,都意識到此處戰場不是魏吳大戰勝負的關鍵,遂默契的開始磨起了懶工。

西線,江漢戰場。

司馬懿坐鎮襄陽,威逼江陵;陸遜巍峨不懂,以不變應萬變。

目前荊州的局勢是這樣的,魏國占據著漢水以南,長江以北的襄陽。

東吳則控制橫跨長江的荊州重鎮江陵,江陵據全楚之中,“左顧川陜,右控湖湘,下瞰交廣,上覷宛洛”,自秦以來即為南郡治所。吳沿置不變。但是江陵為四戰之地,易攻不易守,須與襄陽互相呼應。若“襄陽不守,則江陵以北危矣”。

黃初三年冬(222年),曹魏圍攻江陵的戰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,擁有江陵的同時還必須擁有襄陽,否則位於江陵的一方難以安然自守。

襄陽自古便為兵家必爭要地。對東吳而言,不論是保護荊州還是向北發展都有必要占據襄陽。因此奪取襄陽一直是東吳的戰略目標。早在建安十四年,周瑜就向孫權建議,“據襄陽以蹙操”,而“北方可圖”。因而,孫權在奪取江陵及其附近地區後,即連連向曹魏占領的襄陽發起攻擊,雙方由此牽動了將近十萬的兵力,反覆拉扯。

對於曹魏來說,襄陽是拱衛許、洛,南伐孫吳並實現全國統一的戰略基地,因此曹魏非常重視襄陽的防禦,在與東吳的長期爭奪過程中,始終針鋒相對,絕不退讓一步,

魏文帝曹丕即位時,曹魏多數大臣鑒於襄樊一帶遭受戰爭破壞,主張將荊州州治撤至宛。此時曹魏尚無能力統一全國,在軍事上擺出了守勢。襄陽居漢水之南,雖南有峴山之險,但魏軍不善水戰,難以控制漢江防線,阻擋吳軍進攻,倘若主守襄陽,江漢一旦失控,其守軍就必然孤懸於外,面臨滅頂之災。

一如昔日關羽水淹七軍一幕。

但地處平曠的樊城雖在漢水之北,卻易攻難守,作為軍事指揮中心也不合適,所以魏國在很短一段時間內,將布防重心轉移到宛城,放棄了襄、樊,其荊州之地喪失殆盡。

但後來發現如此做,於戰於守都十分不利。

以曹魏的角度而言,它可以暫時放棄襄、樊二地,但決不允許東吳插足,於是曹丕不久後即重奪重建襄、樊二城,作為宛的外圍據點。如此布置,既可以避開吳水軍之長,保留可供回旋的戰略緩沖地帶,同時又保持了襄、樊兩個極具戰略意義的城鎮。

到魏明帝曹叡時,隨著南北爭奪的加劇,襄陽為魏國禦南重鎮的地位再次得到確認,“遙望長江”:“南守襄陽”成為了曹魏的基本戰略國策。襄陽的政治、軍事地位進一步提高。

荊州之爭,東吳無法取得襄陽,魏亦無條件大規模南下,雙方遂長期相持於江漢一帶。

擴大到整個魏吳邊界線,即為吳國占據著全部長江南北兩岸,並在江北占有一定的陸地,控制了一定數量的郡縣。而魏國則全面退出臨江地帶,退回到平原守禦。

這條分界線,是魏吳雙方根據自身的實力及對方的底線而逐漸確定(打)出來的。

因為兩國的國情軍情不同。魏國居北,善陸戰而不善水戰。吳軍則相反,在長江上作戰的後果曹魏不是沒有體會過,赤壁之戰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鑒。所以這條分界線倘若真推到長江沿岸,對魏國來說,就要時時刻刻面臨東吳水軍的制裁,這也是這條分界線逐漸北移,並穩固下來的一大前提——即魏國短期內不可能打過長江。

南陽平原和江淮平原則不然,吳軍陸戰不如曹軍,曹魏得以堅守這一地帶,但水軍不利又不能南征,吳國也無法北伐,故而形成了一種制衡。

其次是曹魏所采取的內收戰略。正如當年曹操放棄漢中時將漢中人口遷出,留空城給劉備那樣,曹魏在江北也采取了同樣堅壁清野的戰略。

在這個時代,戰爭的本質是爭奪人口,人口是生產、作戰的基礎。雖然魏國在江北收縮,但人口北遷,本質上並不吃多少虧,而且沒有人口的地方就沒有物資生產,還能令吳國進攻的時候拉長補給線。

如此一來,魏國打不過去,吳國也打不過來,這條線實際上代表著一個平衡點。雖然它不在長江上,但它的意義就代表著背靠長江天塹。所以,魏國和吳國的分界線,本質還是長江。

如今,魏大將軍司馬懿奉曹叡之命,統大兵八萬南下到長江沿岸,想要驅逐陸遜到江南,進而圖謀江陵。

身為吳國上大將軍的陸遜,自然不會讓司馬懿如願。

雙方遂在長江以北,襄陽以南的平川地帶,擺開了陣勢。

戰爭一觸即發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